一、檢查背景與目的
隨著數字化轉型深入,XX集團公司核心業務(如線上交易、客戶管理、供應鏈協同)全面依賴信息系統,數據資產(客戶個人信息、財務數據、商業秘密)規模持續增長。2025年以來,行業內多起勒索軟件攻擊、數據泄露事件頻發,某同行企業因未及時修復ApacheLog4j2漏洞,導致核心數據庫被加密,直接損失超500萬元。
為落實《網絡安全法》《數據安全法》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等法規要求,防范化解安全風險,公司信息安全委員會于2025年8月1日-8月31日開展全公司信息安全專項檢查。本次檢查以“查隱患、補短板、建機制”為目標,全面評估現有安全防護體系有效性,識別技術與管理漏洞,制定整改措施,保障業務連續性與數據安全。
二、檢查范圍與依據
2.1檢查范圍
本次檢查覆蓋集團公司總部及3家分公司,涵蓋“技術+管理+業務”三大維度:
技術層面:核心網絡(互聯網出口、局域網、云專線)、服務器(WindowsServer、Linux)、數據庫(MySQL、Oracle)、業務系統(ERP、CRM、OA)、終端(辦公電腦、移動設備)、物理環境(機房、辦公區域);
管理層面:安全制度、組織架構、人員培訓、第三方管理、合規審計;
業務層面:數據備份與恢復、應急響應、供應鏈安全、IoT設備(監控、門禁)管理。
2.2檢查依據
國家法規:《網絡安全法》《數據安全法》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《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》;
國家標準:《信息安全技術網絡安全等級保護基本要求》(GB/T22239-2019,等保2.0)、《信息安全技術數據安全分級指南》(GB/T35273-2020);
內部制度:《XX集團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總則》《數據分類分級管理辦法》《應急響應預案》。
三、檢查組織與實施
3.1組織架構
領導小組:由CTO任組長,IT部、風控部、法務部負責人為組員,負責審定方案、協調資源;
執行小組:抽調8名專業人員(網絡安全工程師、數據安全專員、運維工程師),負責現場檢查與技術檢測;
監督小組:由審計部2人組成,監督檢查過程合規性。
3.2實施流程
準備階段(7月20日-7月31日):制定檢查方案,準備工具(漏洞掃描工具Nessus、流量分析工具Wireshark)與表格,開展人員培訓;
實施階段(8月1日-8月20日):
技術檢測:掃描200臺設備,發現漏洞42個;核查數據庫加密、終端殺毒軟件狀態;
現場訪談:與60名員工溝通,了解安全意識與制度執行情況;
文檔審查:核查58份制度、培訓記錄、應急演練報告;
分析階段(8月21日-8月25日):分類問題(高危5項、中危15項、低危22項),評估風險影響;
報告階段(8月26日-8月31日):撰寫報告,明確整改方向。
四、檢查結果與問題分析
4.1總體評價
公司信息安全基礎較好:80%核心系統完成等保二級認證,數據實現加密存儲,基礎安全設備(防火墻、IDS)正常運行;但存在短板:30%員工安全意識薄弱,15%高危漏洞未及時修復,第三方管理存在漏洞。
4.2重點問題分析
4.2.1技術層面問題
核心系統高危漏洞未修復(高危)
問題:ERP系統存在Log4j2遠程代碼執行漏洞(CVE-2021-44228),補丁發布3個月未更新;分公司OA系統存在SQL注入漏洞,可能導致數據泄露。
風險:攻擊者可遠程控制服務器,竊取客戶信息,違反《個人信息保護法》,面臨最高5000萬元罰款。
根源:缺乏自動化漏洞掃描機制,運維流程繁瑣,技術人員對漏洞危害認識不足。
客戶信息未脫敏存儲(高危)
問題:CRM數據庫中,客戶身份證號、手機號以明文存儲,客服可直接查看完整信息,無訪問權限分級。
風險:內部人員易泄露信息,外部攻擊可能導致大規模數據泄露,損害品牌聲譽。
根源:系統開發忽視安全設計,未建立“最小權限”訪問機制,缺乏數據審計工具。
無線局域網安全配置不當(中危)
問題:3家分公司仍使用WPA2協議,密碼為“12345678”,未隱藏SSID,易被暴力破解。
風險:攻擊者可接入局域網,竊取賬號密碼,橫向滲透核心系統。
根源:未制定無線安全標準,運維人員未定期檢查配置。
4.2.2管理層面問題
安全培訓覆蓋率低(中危)
問題:2025年僅開展1次培訓,覆蓋率70%,內容以理論為主,無實操演練與考核,新員工崗前培訓僅15分鐘。
風險:員工易點擊釣魚鏈接、使用弱密碼,增加攻擊風險。
根源:未納入預算,缺乏專業講師,業務部門不配合。
第三方服務商未審核(高危)
問題:2家云服務商未提供等保認證,未簽訂《安全責任協議》,外包人員可訪問核心數據庫,無操作審計。
風險:服務商漏洞可能導致數據泄露,責任無法界定,外包人員易濫用權限。
根源:無第三方準入標準,權責劃分不清,訪問控制粗放。
4.2.3業務層面問題
數據備份未測試(中危)
問題:雖按規定備份數據,但2025年未進行恢復測試,部分備份介質與生產環境同機房,日志未記錄完整性校驗。
風險:數據丟失后可能無法恢復,業務中斷超72小時(行業平均)。
根源:忽視恢復測試,擔心影響業務,無完善流程。
IoT設備未管控(低危)
問題:100臺監控、20臺門禁未改默認密碼,未劃分VLAN,直接接入局域網。
風險:設備易被入侵,成為攻擊跳板,擴大危害范圍。
根源:未納入安全體系,缺乏管理平臺,運維疏忽。
五、后續工作計劃
常態化檢查:每季度開展1次專項檢查,每月進行漏洞掃描,確保隱患及時發現;
能力提升:每年派2名技術人員參加CISAW認證,引進滲透測試服務,提升防護水平;
制度完善:2025年底修訂《數據安全管理辦法》《第三方管理辦法》,確保合規性;
文化建設:每月發布安全月報,開展“安全知識競賽”,提升全員意識。
通過本次檢查與整改,公司將構建“預防-檢測-響應-恢復”的安全體系,保障業務安全穩定運行,為數字化轉型保駕護航。
XX集團公司信息安全委員會
2025年9月5日
版權所有:易賢網